牵牛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谈中药的功效 [复制链接]

1#
一些中药的功效还与使用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例如:牵牛子若取其峻下逐水治疗大腹水肿,其用量相对较大;若泻下通便,攻下热结便秘,当取其中等剂量;而缓泻导滞,主治饮食停积,则须峻药轻用。槟榔行气除胀,6~10g左右即可;若泻下去积,则应增至12~15g;而要用以驱除绦虫,则必须用到g左右。胆矾外用,其浓度很低时,表现出收湿敛疮的功效;而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便成为蚀疮去腐之药。此外,从认识过程来看,人们在使用药物防治疾病的实践中,较早注意到的是药物所适用的疾病、症状或证候,即通常所说的主治。早期的本草主要反映了这种认识水平,在各药的药名之后,着重罗列主治的病症名称。如《神农本草经》记载黄柏(原名檗木)主治“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其中“黄疸”、“女子漏下赤白”应该是症状;“肠痔”应该是病名;“止泄利”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功效,但实际上也只是主治的病症名称。随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逐步认识到这些不同的主治病证或症状,却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如上述病症都是由于湿热内盛而引起的。再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黄柏性寒而味苦,因此将其治疗这些病证或症状的功效总结为“清热燥湿”。从学习过程来看,则应先掌握黄柏的清热燥湿功效,那么其可主治湿热所致的黄疸、泻痢、痔疮等病症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分列功效,是对药物认识的一次飞跃。中药的功效专项分列以后,其用语一直不够规范,主要有“功效”、“功能”、“药效”、“效力”、“功用”、“效能”等不同称谓,直至20世纪50年代起,相对统一为“功效”和“功能”两种。此二者孰者为善,迄今无人评说。“功效”与“功能”在概念的内涵层面所反映的对象是相同的,但在词语的含义上,则不尽相同。“能”和“功”一样,意在表示作用主体(药物的治疗和保健作用)的能力,而中药的上述作用,还在于强调用药后人体的反应,即药物的疗效。如荆芥祛风止痒、大黄通便导滞、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等。而“功效”一词,既可表明药物本身的能力(功能),又能表明药物作用于人体病理(或生理)的后果,所以更为允当,有必要进一步予以规范和统一。还应当注意,一种药物的功效是多样的,也是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的。各种药物所列的功效内容,只是当时认为较重要、较常用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往往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罗列,因而其记述是不完整的,也是可以根据情况予以补充或减少的。中药学中的中药功效亦是如此,应当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反观本草学的历史,溯源功效的沿革,不难发现一个不够正常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中药功效是中药性能赖以产生和完善的基础,理应有待功效体系和理论初步建立之后,才从中提炼和升华用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性能。但事实上,早在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时代,性能中的四气、五味和毒性,就已经确立了;至金元时期,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理论也相继完善。晚至明末清初,本草学家才意识到功效与主治的本质区别,也才将功效分项单列提上议事日程。基础不够坚实,各种性能也就难免存在其至今无法弥补的诸多不足。对于功效术语的使用必须准确、规范,才能避免使用时的随意性,这将有利于中药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交流。而准确、规范使用的前提必须是概念明确,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至今仍是中药学的薄弱环节。学习中药学各论中的具体药物时,只有抓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并用中医药理论为纽带,将其性、味、归经等性能,主治病证或临床应用,应用禁忌及使用注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目前,《临床中药学》的体例可谓千篇一律,十分单一。均是将各种药物分列概述、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等六个项目,依次予以介绍。其概述部分的药材基源、产地和采收等,与临床医生的关系不大,非常次要。理解和掌握后面五部分的关键,主要在于对功效内容的认知程度。很多人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用药注意,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按照这种思维用药,也无异于按图索骥,滞碍难通。假如初学麻黄,首先必须记住其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水退肿这三方面的功效。根据四气理论,其主治风寒表证,自然是温性之药;发汗解表是由里向外透散邪气,止咳平喘是使上逆的肺气肃降,由“辛能散”和“苦能降”的五味理论,可推知其当有辛味与苦味;表证和喘、咳,属于肺系之病症,水肿、小便不利乃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又能认定其可归肺与膀胱二经;发汗解表的作用趋向,属于升浮,而止咳平喘、利水退肿偏于沉降,更容易类推。功效记住之后,其所主之证则不难逐一列出。温性之药,热证不宜;发汗之药,表虚多汗及阴液已耗者慎用,这些注意事项同时也就顺理成章了。综上所述,功效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性能是对功效性质的进一步概括,主治和应用则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证及常见配伍使用的实例。因此,功效既是总结性能的基础,又是确定主治的依据,掌握了某药的功效,就抓住了该药的肯綮。掌握功效,首先应理解各种功效术语的含义。从构词特点来看,功效术语都是动宾结构词组。其动词使用灵活,变化较多,有的功效术语中动词殊异,但其含义极为近似,甚至完全相同,如化瘀、消瘀、逐瘀、散瘀、行瘀及破瘀。有时动词不同,其功效含义迥异,如化湿、利湿、燥湿及胜湿等。其次,应注意中药功效存在层次性,如石膏的清热泻火,包括了清气分热、清肺热与清胃热;牡蛎的收敛固涩,包括了止汗、固精;麦冬养阴,包括了养肺阴、养胃阴、养心阴等。功效的层次划分越细致,对该药的认识越深入,临床选用也就越准确。因此,掌握各药的功效不能满足于粗略而笼统的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