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研讨散文中的北京它源源不断地给予作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规范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9.html
几场秋雨后,北京已进入深秋。草木摇落,金风肃杀。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写:“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作家们散文中的北京总是摇曳多姿的,老舍《想北平》中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主编的《散文中的北京》出版,书中即收录了包括上述两篇散文在内的二十七位作者关于北京的散文作品,从许地山、张恨水、郁达夫、郑振铎、王统照、老舍、俞平伯、废名、沈从文到杨朔、林海音、汪曾祺、邓友梅、肖复兴、叶广芩、史铁生、刘一达、宁肯、彭程、祝勇、周晓枫、邱华栋、乔叶、袁凌、徐则臣、石一枫、侯磊。这些作品,从《想北平》《苦念北平》《北平的四季》《上景山》《陶然亭的雪》,到《颐和园的寂寞》《老北京的夏天》《我与地坛》《紫禁红》,其中既有北京的日常生活、北方风物,也有京味京腔、北京美食;有烟火气十足、喧腾繁华的北京,也有四季分明、郁郁葱葱的北京。张莉张莉谈及:“《散文中的北京》是经典散文读本,它收录了经典作家对北京的经典讲述,但也追求大众阅读趣味,我希望它是生动、鲜活、好看的,是一本常读常新的选本。”另外,这本书也是北京老舍文学院导师讲义书库第一本面世教材,北京市文联*组书记陈宁评价认为:“这本书为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不同流派、不同作家创作风格的机会。”值此书出版,批评家和作家也就《散文中的北京》和由这些散文衍生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分别从“北京的思与情”“北京的人与事”“北京为何如此迷人”三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感想以及在北京生活的心路历程。难以概括的北京:它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北京是一座有着多年建城史、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第一部分的互动交流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评论家李蔚超指出了北京与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联系,“北京这座城市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座与每个人都有关的城市,它的特殊性在于与一百年来的中国人都切身相关。它是我们的首都,是我们的故都。而《散文中的北京》也是一本注定会和更多读者相遇的书。”在《散文中的北京》中,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许多作家对北京的情真意切。老舍在《想北平》里这样倾诉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即使都生于斯,长于斯,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北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石一枫认为,老舍的话恰恰表明北京是难以概括的,难以概括是一座城市最好的特质,它能源源不断地给予作家创作的能量,丰富作家的创作资源。对石一枫而言,书写北京就像是拼凑一张巨大的拼图,他总能在这个地方找到新的发现。发现新题材的过程,既是不断探索北京这座城市流动的内部肌理的过程,也是拼凑北京这个变化的精神意象的过程,“我们的文学因为这座城市而复杂,这是北京作家的一个福分”,石一枫这样说道。八零后作家侯磊对北京的传统文化、风物掌故有浓厚兴趣,他提到,“北京自古以来偏于保守的文化氛围在当下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因为它的载体——故宫、北海以及与绿树、红墙、琉璃瓦相对应的文化和审美始终存在。”侯磊的写作深入到北京胡同的角落,他珍视并留恋北京的过去——过去的味道、逻辑、人情味以及那些逝去的人和风物,并试图为它们作传。评论家李蔚超表示:“侯磊的笔下既有个人在北京的成长经历,也涉及北京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那一部分,非常动人。”同时,北京也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他们来到北京,融入北京并爱上北京,作家乔叶就是其中的一员。乔叶心目中的北京“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它是丰富、琳琅、斑驳的,吸收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之后又能够进行本土化改良。但归根结底,最打动乔叶的仍是北京的人情之美,它体现在随处可见的生活片断。正是这些“枝枝节节的什么”,牵动着乔叶关于北京的写作。合影留念北京的变与不变不同作家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他们书写北京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编、评论家饶翔阅读《散文中的北京》时,对作家笔下的空间感印象深刻。他发现不同作家有不同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